打了三年半,这场战争似乎已经成为日常。人们逐渐习惯了今天这里被炸、明天那里停电的节奏。俄罗斯在最初的打法里,核心思路就是不断轰击乌克兰的电厂和变电站,想让对手在寒冷和黑暗中坚持不下去。但如今,情况发生了明显变化。俄罗斯似乎意识到,与其单纯让乌克兰人生活困苦,不如直接让他们手里的武器失去作用,让军工产业彻底瘫痪。这才是真正的釜底抽薪之计。
展开剩余42%近来,美国和欧洲多国不断加大援乌力度,甚至传出可能派兵直接进入乌克兰的消息。英国媒体鼓吹让F-35战机部署到罗马尼亚,美军侦察机频繁在黑海和北方舰队基地附近活动。这些举动在俄罗斯眼中是赤裸裸的挑衅。于是,8月20日夜的“导弹雨”,便是一次强烈的回应。俄罗斯在向北约释放信号:它不仅能打得准,还能打得狠;任何外部的输血与干预,都可能被精准切断。 这种方式,正是典型的俄罗斯式沟通——直接、粗暴,却往往有效。它在无形中拉高了冲突烈度,同时也划定新的红线:援助武器可以,但帮助乌克兰建立军工体系或直接出兵,则绝对不允许。 如今的战争,早已超越单纯的前线对抗,演变成体系之间的消耗战。后方工厂能否源源不断地生产炮弹,维修厂能否快速修复坦克,科研机构能否研发电子对抗手段,这些才是决定战局的关键。俄罗斯的战略已从轰炸城市转向瞄准乌克兰的工业软肋,如同经验老到的拳手,冷静寻找破绽,再用最狠的一击击中要害。 对乌克兰而言,这种精确打击远比城市被炸更可怕。房屋与电力设施尚可重建,但一旦工业基础被连根拔起,整个国家将彻底失去自我造血能力,只能依赖外援勉强维持。未来的战场胜负,恐怕不再取决于一城一地的得失,而是取决于谁先摧毁对方的“工业心脏”。而俄罗斯,已经率先亮出了它的杀手锏。
发布于:天津市振兴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