据俄罗斯卫星社报道,美国方面已决定从伊拉克的两处军事基地撤出驻军,并将撤军步伐进一步加快。同时,韩国对美国将减少在韩驻军的传闻反应强烈,表示将与美国高层就此事进行深入讨论。结合此前美国高层提出可能从欧洲撤军的表态,这一系列动作似乎暗示美方正在重新评估全球部署与驻军模式。这到底是在何种战略背景下发生的,外界看起来颇为莫名其妙。 事实上,美国现在之所以不断从世界各地撤军,最直白的原因很可能是财政吃紧,无法支撑全球范围内的重兵驻守。国债水平已经达到历史新高,约37万亿美元,短短几个月前还在36万亿美元附近徘徊。如此巨量的债务扩张速度,迫使政府重新考量开支结构,不能再像往年那样在全球军事部署上任性扩张。作为以商业头脑闻名的领导人,懂王自然清楚若继续如此下去,后果远不止政府短期关门那么简单。
美军的庞大体量和高昂维护成本,是推动撤军趋势的另一大现实原因。五角大楼提出的来年国防预算已经突破一万亿美元的门槛,这意味着美国在军事上的年支出已达到一个极为庞大的规模。若以美国去年约29万亿美元的国内生产总值来衡量,这笔军费在未来数十年内就可能吞噬相当比例的社会财富。尤其是在美国经济增长乏力的背景下,这样的财政压力已经显现出结构性风险的雏形。 与此同时,美国在新武器系统上的持续高额投入,仍在国防预算之外延展。举例来说,国会甚至计划为海军的六代舰载机项目额外拨款约1.4亿美元,以加速F/A-XX等新型舰载六代机的研发进程。这只是众多军事升级中的一个缩影,美国在军事现代化方面的规划似乎早已呈现失控状态,相关利益方为抢占“这块大蛋糕”不断拉升预算与需求,逐渐将未来的财政与战略风险放大为潜在的定时炸弹。 尽管开支高企,最终的结果却并不尽如人意。在六代机领域,中国已经在某些方面实现了技术超越;在航空母舰等美国传统优势的核心领域,中国的处境也在迅速接近甚至逼近美国。就技术层面而言,海军装备的差距正在缩小,美中两国更像是在同一条赛道上并驾齐驱,竞争的节奏越来越接近甚至持平。 国内矛盾的日益尖锐,也成为美国未来走向的重要变量。这种内部张力为国家安全埋下隐患。回顾去年总统大选期间发生的“占领国会”事件,给美国政治气候带来深刻冲击;若他在下一轮竞选中再次执政,局势再度失控的风险不可小觑。因此,部分人认为美军有意逐步收缩海外力量,以降低外部干预引发的国内裂痕与冲突风险。这样的策略被解读为以稳健方式“内收外放”的尝试。 总体而言,表面上美国在国际舞台看似风平浪静,甚至还能对其他国家施加影响力,但内部危机已逐步显现。军事力量的全球撤收与重新部署,或许正是为了化解日益突出的财政与内政压力所作的务实选择。在全球格局的未来走向上,舆论普遍认为中国将成为最具决定性影响力的国家之一。 发布于:天津市振兴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